凝血與抗凝血失衡的影響 |
|
|
|
[健康資訊] 2018-07-10 | 瀏覽次數:514次 |
一、什么是凝血? 凝血指血液凝固,是血液由液體流態轉變為凝膠固態的過程。 生理性凝血作為防治過度出血的抗損傷反應,在凝血激活的同時也會激活抗凝和纖溶系統,因此凝血與抗凝血相互調節和制約。
二、凝血與抗凝血失衡后的表現? 病理狀態下,凝血和抗凝血調節失衡,會導致出現高凝狀態(血栓形成)和低凝狀態(出血)兩種情況。 高凝狀態(血栓形成):形成血栓后可能阻塞微小血管及狹窄中動脈,造成供血不足,引發疾病。 低凝狀態(出血):止、凝血功能障礙,導致皮膚、黏膜和內臟發生自發性出血或輕微損傷后出血不止。
三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有什么區別? 1、動脈系統血栓主要以抗血小板為主:動脈系統由于血流速度快,凝血因子、纖維蛋白等不易相互聚集發生發應,因為都被流速快的血液沖走了,不能停留下來,因此也就形成不了血栓,故動脈血栓形成的主要,是因為血小板在“搞事情”,因此治療以抗血小板聚集為主。這也就是臨床上對穩定的冠心病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(如口服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)的原因。 2、靜脈系統血栓以抗凝為主:由于靜脈血流速度慢,凝血因子、纖維蛋白、紅細胞等容易聚集,抱團形成血栓,形成血栓的幕后主謀是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。因此在治療上使用抗凝治療。 |
|
〖 關閉本頁 〗 |